高頻電磁場的建立:儀器的高頻發生器產生高頻電流,一般頻率在兆赫茲級別,如 27.12MHz 或 40.68MHz 等。該高頻電流通過感應線圈,在其周圍產生高頻交變電磁場。
氣體電離:在炬管中通入氬氣等惰性氣體,在高頻電磁場的作用下,氣體中的少量自由電子被加速,獲得足夠的能量后與氬原子發生碰撞,使氬原子電離,產生更多的電子和離子,形成等離子體。這個過程類似于閃電使空氣電離的原理。
維持等離子體:持續的高頻電磁場不斷為等離子體中的帶電粒子提供能量,使等離子體中的電離、復合等過程達到動態平衡,從而維持穩定的等離子體狀態。等離子體具有高溫、高能量密度等特性,溫度可達 6000 - 10000K。
進樣系統:樣品通常以溶液的形式通過進樣系統進入儀器。進樣系統中的霧化器將樣品溶液霧化成微小的液滴,形成氣溶膠。
進入等離子體:載氣(一般為氬氣)將氣溶膠帶入炬管內的等離子體中。在高溫的等離子體環境下,樣品氣溶膠中的溶劑迅速蒸發,樣品中的元素以固態顆粒的形式存在。
原子化:固態顆粒中的樣品在等離子體的高溫作用下,迅速熔化、蒸發并解離成原子。
激發與電離:處于高溫等離子體中的原子進一步與等離子體中的高能粒子(如電子、離子等)發生碰撞,原子獲得能量,其外層電子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。部分原子由于獲得的能量足夠高,其外層電子會脫離原子,使原子電離成為離子。處于激發態的原子和離子都不穩定。
光譜發射:激發態的原子和離子會迅速回到基態,在這個過程中,它們以光的形式釋放出多余的能量,產生特定波長的光譜線。不同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具有獨-特的能級結構,因此發射出的光譜線波長也不同,這些光譜線就像元素的 “指紋",可以用于識別元素。
光譜檢測:發射出的光譜通過光學系統傳輸到檢測器,如電荷耦合器件(CCD)或光電倍增管(PMT)等。檢測器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,并記錄下不同波長處的光強。
數據處理:儀器的數據處理系統對檢測器記錄的電信號進行分析和處理,根據光譜線的波長確定樣品中存在的元素種類,根據光譜線的強度與元素濃度的關系,通過校準曲線等方法計算出樣品中各元素的含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