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關于手持式溶解氧分析儀開機預熱、電極極化及校準流程的詳細擴寫,結合技術原理與操作細節,幫助用戶更精準地理解和執行相關步驟:
極化需求:
早期 Clark 電極使用液態電解液(如 KCl 溶液),電極對(金 / 銀)在未通電時會發生自發氧化還原反應,導致初始電位不穩定。因此,傳統儀器需開機后靜置 24 小時以上,通過恒定電壓極化電極,使陰極表面形成穩定的氧還原位點。
預熱影響:
電解液溫度與環境溫度差異會導致測量誤差,傳統儀器需預熱 30 分鐘以上,使電極溫度與水樣溫度一致。
固態電解液技術:
儀器采用凝膠狀固態 KCl 電解液,固定在電極與透氧膜之間,避免液態電解液流動導致的電位漂移。固態電解質內阻穩定,開機后無需等待離子擴散平衡,30 秒內即可達到電化學穩態。
預極化電極工藝:
出廠前對電極進行預極化處理(在 0.8V 恒電位下活化 48 小時),使陰極表面形成致密的納米級鉑黑催化層,顯著降低活化能,縮短反應啟動時間。
將電極浸入無氧水,開啟儀器零點校準功能,等待 1-2 分鐘,直至電流讀數穩定在**±1nA**(對應溶解氧≈0μg/L)。
儀器自動存儲零點偏移量,后續測量中實時扣除。
煮沸法:將蒸餾水煮沸 10 分鐘,排出溶解氧,迅速冷卻至室溫后,用石蠟密封液面(隔絕空氣)。
氮氣吹掃法:向純水中通入高純氮氣(純度≥99.999%)30 分鐘,使溶解氧<0.1μg/L。
制備無氧水:
校準執行:
無氧水需現用現制,暴露在空氣中超過 5 分鐘后需重新制備。
若零點校準后電流>5nA,需檢查透氧膜是否破損或電解液是否污染。
介質類型 | 制備方法 | 溶解氧濃度 | 適用場景 |
---|---|---|---|
空氣飽和水 | 電極直接暴露于空氣中,通入攪拌使水與空氣充分接觸 | 理論值 = Csat×P0P×(1?0.017S) | 常規校準 |
飽和溶解氧溶液 | 向純水中通入空氣至飽和(約 20℃時溶解氧≈9mg/L) | 實測值 ±2% | 高精度校準 |
將電極浸入校準介質,開啟滿度校準功能,等待 5-10 分鐘(確保氧擴散平衡),直至儀器顯示值與理論值一致(誤差<±1%)。
儀器自動擬合電流 - 濃度曲線(如線性方程C=kI+b),其中斜率k與溫度、膜特性相關。
通過儀器菜單輸入當前大氣壓(kPa)和水樣鹽度(‰),若為淡水可默認鹽度 = 0。
環境參數輸入:
校準執行:
標準大氣壓(101.3kPa)、25℃、淡水的飽和溶解氧值為:Csat=273+25468=7.92mg/L
若海拔 500 米(大氣壓≈95kPa),則修正后飽和值為:Csat′=7.92×101.395=7.43mg/L
每周一次:適用于檢測清潔水樣(如飲用水、地表水),電極污染風險低。
每天一次:適用于高污染水樣(如工業廢水、養殖池塘水),避免電極表面附著污染物影響響應。
特殊情況觸發校準:
更換電解液或透氧膜后。
儀器跌落、受潮或長時間未使用(超過 1 個月)。
故障現象 | 可能原因 | 解決方法 |
---|---|---|
零點校準后讀數偏高 | 無氧水制備失敗 | 重新制備無氧水,確保密封 |
滿度校準值偏低 | 透氧膜老化或堵塞 | 清洗膜表面或更換膜組件 |
校準后誤差不穩定 | 電解液不足或變質 | 補充電解液(凝膠狀需整體更換) |
溫度補償異常 | 熱敏電阻接觸不良 | 檢查電極插頭是否松動 |
組成:
小型無氧水制備瓶(帶氮氣接口)
高精度氣壓計(精度 ±0.1kPa)
標準鹽溶液(如 35‰NaCl 溶液,用于鹽度校準驗證)
優勢:
適合野外作業,無需依賴實驗室條件,10 分鐘內可完成零點 + 滿度校準。
功能:
集成蠕動泵、校準液儲罐和廢液回收裝置,設定周期自動執行零點 / 滿度校準(如每 8 小時一次)。
應用場景:
工業在線監測(如鍋爐水連續檢測),減少人工干預,確保數據可靠性。
記錄內容:
校準日期、校準類型(零點 / 滿度)、校準介質、環境溫度 / 氣壓、校準前后誤差值。
合規性要求:
實驗室檢測需符合 ISO 17025 標準,校準記錄需存檔至少 2 年。
工業檢測需符合 GB/T 27404-2008《實驗室質量控制規范》,校準頻率需寫入企業 SOP。